這次《魔蟲人間》重出第一集並且推出續集,不少想法已在書末後記寫過了,不過在協會官網,也有一些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原版《魔蟲人間》在2011年出版,那時候協會尚未法人化,而且當時華文推理仍未受重視,雖然皇冠和島田莊司老師合作,主辦備受關注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但2011年亦只是第二屆,獎項尚在起步階段。我在2009、2010年左右決心全力投身創作,同時亦察覺問題所在:不少編輯對「推理」二字敬而遠之。他們並不排斥推理類作品,只是市場對華文推理信心不大。對出版社來說,標籤作「推理」的作品很難推銷,大眾讀者認為推理小說門檻高,要花大量腦力去閱讀,所以追求輕鬆閱讀的讀者基本上都會迴避;而熱愛偵探推理小說的讀者,則通常會選擇翻譯作品,皆因海外作品能翻譯出版,必然經過代理及出版社篩選,水準有保證,既然橫豎要花錢,當然花在不容易後悔的商品上。

簡單來說,就是「推理」掛上「華人作者名字」,便是打不進主流書市的小眾商品。

當然也不是沒有華人推理作家能殺出血路,抓住一定數量讀者,問題在於這些作者都是深耕細作、累積多年才能得到讀者青睞。新作者向出版社自薦為「推理作家」,十居八九被打搶。

可是當時我留意到其實不少受歡迎的華文流行小說,本身都具備推理元素。或許主類型是科奇幻、靈異、恐怖,我們會看到作者有意圖運用一些推理手法埋伏筆、製造意外性。讀者並不抗拒「推理」這類型的本質,只是抗拒「推理」這兩個字。

這令我思考到底類型小說的本質為何。當時最刻意的實驗,就是將本質是推理小說的《氣球人》當成一般的奇幻娛樂小說來推銷。結果令我頗鼓舞,我發現讀者的接受度頗高,尤其吸引到一些本來不會讀推理的年輕讀者。

《魔蟲人間》則是一種反向的操作。書名、文案、封面、書系都是恐怖小說的格局路線,但讀者會發現故事的流向像推理小說,有偵探、有刑警、有犯人。血腥的場面不過數頁,更多的是氣氛詭譎且沉鬱的調查過程。然而最後讀者會察覺這的確是恐怖小說,或者可以說是運用了某些推理元素的奇幻小說,書名和文案等等沒有欺騙讀者。我當時在意的是,想知道不愛推理的讀者會不會受不了那八、九成篇幅的推理過程,會不會讀到一半棄書,或是在感想說「讀到一半差點想放棄了」之類。

但結果沒有。

《遺忘.刑警》、《氣球人》、《魔蟲人間》都是我想了解大眾讀者接受程度的不同嘗試。我會說反應是正面的,甚至讓我學習到一些竅門,知道如何讓刻板的偵查過程寫得有趣,以及「推理」這類型其實很受歡迎——只是讀者也不知道原來自己喜歡這些元素。

十二年過去,今天的書市已經不一樣了。過往購買《魔蟲人間》的大概是不會讀推理的靈異恐怖書迷,今天卻反過來要向讀者說明《魔蟲人間》不是推理而是恐怖類,以防讀者誤會。華文推理不再是小眾類型,有潛力的新作者、精采的新作品一一湧現,讀者不抗拒「推理」二字,可以是純正的推理,也可以是混搭型的作品,只要故事有趣,讀者就會買單。誠然,全球的閱讀人口下降,我們的時間被網路社群、串流影音蠶食,過往通勤是閱讀的好時間,今天也能拿來打電動或追影集了,出版市場的競爭就更大,出版社都想盡辦法爭取讀者餘下的時間;但我深信小說只要有意思,就能夠招徠讀者,讓他們願意犧牲看Netflix和滑IG的時間去讀一本書。

  • 陳浩基 國際成員

    MWT創作輔導委員會、第七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首獎、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