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文在協會官網刊載,我打算分享這回的創作點滴,聊一些幕後花絮,讓同儕們看看能否作攻玉之石,即使不能達致事半功倍,好歹能在寫作路上少走一些冤枉路。
《隱蔽嫌疑人》這部作品本來不在我的寫作企劃之內,詳情可以參閱書中後記,這兒簡單說一下,就是原先計劃中的作品有點難產,但因為已和出版社談好了檔期,於是決定找一個相對地容易完成的題材來進行。我曾在講座提過,平日有將點子或概念記下來的習慣,本作的大綱正是來自這些筆記,我想這故事梗概大約是四、五年前寫下的,靈感來源早忘掉了。
不過,將它和《遺忘.刑警》掛鉤卻是下筆前才決定。
眼尖的讀者很可能從文案已看到似曾相識的角色名字,猜這是系列作或續集。這想法一半正確,《隱蔽嫌疑人》和《遺忘.刑警》是同一世界觀,有後者的角色登場,但它原則上是獨立作品,不管有沒有看過《遺》,都不會影響閱讀過程,甚至可以不依出版順序,先讀《隱》再讀《遺》,或者有另一番趣味。
採用這做法只是碰巧想到,筆記中的故事大綱本來就只聚焦於詭計和橋段,偵探和犯人角色等等都只是個「模板」,只具備「功能性」,如何添加血肉帶出推理以外的主題沒有既定路線。在構築故事篇章期間,我想起大衛鮑伊的一首歌曲和主題契合,於是便想到可以重用《遺》的人物。換句話說,《隱蔽嫌疑人》並非基於「要為《遺忘.刑警》開發系列作」而撰寫,而是「因為有合適的故事可以套用在既有的角色與背景於是借來一用」。
我曾在台灣的講座談過我一直覺得難解的「續集問題」。小說和影視劇集不一樣,我們可以假設電視影集的大部分觀眾有追看的習慣,即使是單元劇,編劇仍然能假定觀眾對前述的情節有一定理解,只要弄一個「前情提要」便足夠;但推理小說並非連續劇,從系列第一作開始讀的讀者反而是少數,這便成了作者的難題。我記得在講座談及當年讀京極夏彥《狂骨之夢》,為一開場便直接爆了《魍魎之匣》的雷感到驚訝,在建架角色關係和推進事件上,我完全認同作者的做法,可是同時想這犧牲了先讀《狂》而未讀《魍》的讀者的潛在樂趣。這種取捨我至今仍在思考拿捏中。
《隱蔽嫌疑人》則是建立在一種非常寬鬆的系列設計上,甚至可以說是某種「外傳」或「相同世界觀及角色的獨立事件」。好處是出版社不用將它定位為系列作,降低讀者的閱讀門檻,壞處便是「披著系列外皮而無系列之實」,期待看到熟悉角色個性或人物關係發展的讀者無法滿足。這可能取決於作者對作品的定位——是打算建立一個龐大的故事架構,以描寫主人翁的經歷為重心,還是以劇情先行,人物角色只是用作演出故事的工具。以文學角度來看,前者比較合理,但以推理小說這種重視詭計、意外性和娛樂性的文類而言,後者亦有其正當性。
在撰寫(和設計)本作時,比起「系列作」,我更傾向運用「主題三部曲」的做法。就像艾德格.萊特的「血腥冰淇淋三部曲」電影,三作最主要的共通點,除了演員相同外,就是故事中刻意地出現與主線無關的Cornetto冰淇淋的特寫鏡頭;我這邊的想法是,《隱》和《遺》的最主要共通點就是以大衛鮑伊的某首歌曲作為「麥高芬」。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特徵,只是我覺得可以採用近似的手法或元素,這兒就略過不贅。我不是說接下來會有第三部作品,只是假如像這回一樣,開發期間發現新作可以併入相同的世界觀和借用人物,我便會看看如何將它塑造成三部曲的第三作。
接下來想聊聊這次創作過程中的失敗和挫折。
和出版社談換題材、決定新作內容,是去年六月的事。原定截稿日期是八月,三個月完成一部長篇,有點無謀,但因為省下了前期開發時間(取用筆記中的點子),理論上還可以。然而結果我還是晚了一個半月交稿,十月下旬才完成初稿。事實上,前期進度十分理想,七月香港書展舉辦時,我已寫好一半,眼看一鼓作氣再衝一個月,就能順利抵達終點——理所當然地,世事才沒有這麼輕鬆簡單。
我有家人確診covid了。
事後回看,其實只是輕症,而且一發病便拿到特效藥,比流行性感冒還容易處理,但生活就是會被打亂,精神難以集中,原來的寫作節奏頓時失速。而這兒我犯下了另一個錯誤。
我向編輯只討兩週的寬限期。
這大概是理科生的盲點。因為工作被意外打斷了,損失了一個多星期,那麼將同等分的時間補回就行吧——這樣想便大錯特錯。寫作不是開保時捷911,才不能在2.5秒從靜止加速至時速一百公里,尤其重拾斷掉的節奏,往往比從一開始進入故事狀況更費時。距離死線餘下半個月,眼看來不及完成,我再度向編輯多討延遲兩週,如是者延了三次。
我覺得最該反省的,不是一再向出版社要求延期,而是我不該天真到以為只延個兩週便能完成工作。由於每次只延兩週,我每天都在「不管寫得夠不夠好,及時寫完最重要」和「才不能端出自己不滿意的內容,大不了再延期」之間掙扎著,更窒礙了原本已經不順的手感。假如我一開始便向編輯要求延兩個月,我便有更大空間去發揮,甚至能提升效率,縮短完成時間。這兒的教訓是,假如要和出版社商討延期,請將預想中的最壞情況乘上三倍,而且這樣做也讓出版社更容易編排人手。
或許有人會奇怪,這兒談的「挫折」,怎麼不是經常聽到的那些,比如「寫作瓶頸」、「靈感不足」之類。我在創作本作時,完全沒有遇上這些狀況,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下筆前先訂定好整部作品的章節大綱、時間線、角色年表等等。基本上,六月開始動筆時,作品已「完成」了,我往後四個多月的工作,只是好好鋪陳、填上細節,透過對白和描述讓故事「活」過來。另外,我習慣每寫完一章便立即翻看修改該篇章和上一章,所以最後的潤稿修改會比較簡單,這種層遞式的撰稿/修稿方式亦能省時,因為問題都已在中途解決了。
這回分享的大概就是這些,基本上沒有觸及故事內容,畢竟我想作者在作品以外長篇大論談橋段,未免有點自說自話,有興趣的朋友直接讀小說就好。希望有志投身創作推理的朋友們能從拙文抓到一兩個訣竅,讓將來寫作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