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偵探冰室》出版前後的那段時間,即大約二〇一九至二〇二〇年左右,我仍會以「新人作家」自居,或許是因為當時我仍未發表過推理小說,也可能是我自覺沒有什麼成就。但不久有一位在當年出道、貨真價實的新人以前輩來稱呼我時,我才驚覺我已是半新不舊的作者。

  轉眼間,幾年又過去,今年二〇二五年距離我的出道作《黑色信封》出版剛好滿十年。回望過去,手上有一些作品一直沒有發表的機會,身為「父母」的總覺得有點虧待這些「小孩」。我跟蓋亞文化討論過後,雙方覺得出道十週年似乎是個適合的時機把它們結集出版,一方面能讓這些遺珠有面對讀者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記錄下我的創作軌跡,於是製作出《作家不在場的謀殺》這本書。

  《作家不在場的謀殺》收錄了五篇我在不同時期創作、卻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推理小說。這次由責編跟我合力挑選的五篇作品中,有部分是失落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作品。在大致維持參賽時的結構與主軸劇節下,這些作品當然都經過適當的增修,我才讓有勇氣讓它們出現在各位面前。不過,我起初還是會有點小擔心,會不會有讀者覺得部分作品(特別較早期的)比較普通。我花了點時間才說服自己:每一位作家都有較受好評的作品,與之相對就必然存在較不受歡迎的,甚至稱得上是黑歷史的作品;但正正就是這些有好有壞的對照,才能展示出作家在創作路上的變化與成長。現在整本《作家不在場的謀殺》完成製作,回頭審視,我才驚覺這些作品水準並不差,且恰好呈現了我不同時期的風格與關心的社會議題,也隱隱透露出我在斜槓身分──作家/出版社老闆/總編輯/留學研究生──背後的所思所想,作為我出道十週年的作品集實在當之無愧。

  回望過去十年,我沒有一炮而紅的運氣,沒有唾手奪得大獎,也沒有哪部作品上市後就大賣。然而就是因為沒有這種強運,我才會在創作路上一步一腳印走到現在的位置。儘管到現在我仍自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籌備這本小說集讓我有機會檢視與比較這些分屬不同時期的作品,確認自己的確是走在上坡的路途上。我期待各位讀者讀畢整部合集後也會有同感吧?

  這十年間偶爾會有人問我:有沒有後悔當年辭掉公務員工作去寫小說。在間或比較失意、處於低潮的時間,想到其他仍然在職的舊同事那不斷攀升的薪水,我無法昧著良心說沒有動搖過半分。如果當年我沒有開始創作,或許我的經濟狀況會比較好,會享受到更多的物質生活。但這些都是「如果」與「或許」,我反而比較確定的,是我現在能夠看到和體驗到的風景與經歷,都不會再出現在我的生命之中。是因為我持續在寫小說,才會遇到每一位讀者和寫作圈的夥伴們。

  在此特別感謝陳浩基老師為《作家不在場的謀殺》專文推薦。在上一本書《小說殺人》(台版)我找了譚劍老師幫忙寫推薦序,這次找到浩基老師,算是解鎖了人生的一個小成就。我跟兩位老師的認識過程,譚劍老師在台版《小說殺人》的推薦序內提過;無獨有偶,這次浩基老師也會再次說起。現在回想起來,我會創作推理小說、加入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出版這本《作家不在場的謀殺》等,那天彷彿都是一切的起點。

  現今閱讀小說逐漸變得有點小眾,但小眾也有小眾的樂趣,我們彷彿自成一國,擁有圈內的特殊語言。小眾喜好很依賴口耳相傳,互相推坑。因此,如果大家喜歡《作家不在場的謀殺》,請幫忙推薦給其他親友或網友。如果你在網路上寫下閱讀心得的話,也不妨tag我的社交帳號(@mongyat),讓我知道你這位讀者的存在與想法,這對作者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呢!

望日

20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