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康威爾是英國情報員,先後效力於英國安全局和秘情局(即「軍情五處」及「軍情六處」,MI5、MI6),但轟動一時的「劍橋五人組」事件終結了他的情報員生涯:六〇年代,蘇聯潛伏在英國情報界高層的五名雙面間諜身分陸續曝光,其中最著名的金費爾比在1963年潛逃至莫斯科,並揭露了康威爾的間諜身分。無法繼續待在情報界的康威爾,轉而投入原本僅在閒暇之餘聊以娛樂的寫作事業,後來以筆名「約翰勒卡雷」成為一代間諜小說大師。他筆下絕無僅有的虛無主義氣質,將原先僅在大眾文學位居末流的間諜小說推升至嚴肅文學的殿堂地位,對類型文學的擴展功不可沒。而金費爾比對國家的背叛,顯然在勒卡雷心中留下巨大殘影。1974年出版、後來成為「史邁利三部曲」第一部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以下簡稱《鍋匠》)一書,就是描繪這段冷戰往事的經典名作。

《鍋匠》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英國情報部門「圓場」收到情資,顯示其高層官員中有一個蘇聯安插已久、代號「地鼠」的雙面間諜,一直將西方機密情報出賣給莫斯科,使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情報網絡土崩瓦解,大量特工慘遭囚禁與暗殺。為了揪出「地鼠」,早已退休的情報員史邁利只好重出江湖,透過旁敲側擊的方式逐步逼近真相。以上故事看似單純,然而除非是極為專注且熱情的讀者(或許加上一枝筆和幾張紙),否則應該無法在第一次閱讀時就完全了解故事全貌。勒卡雷更廣為人知的另一本名作《冷戰諜魂》,是從主角視線出發,採用單線推進的敘事手法;相比之下,《鍋匠》的筆法撲朔迷離,時間線紊亂而前後跳躍,出場人物繁多,且幾乎每個人都有代號跟假名,讀者彷彿遊蕩在一座煙霧瀰漫的森林中,需要極強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才能找到方向。然而一旦理清思路,猶如穿行霧海而過,視野豁然開朗,你將會沉浸在冰冷克制的英式壓抑氛圍中,久久不能自拔。

如果說伊恩佛萊明的「007」詹姆士龐德奠定了大眾文化中香車美人作伴的典型間諜形象,那實務界出身的勒卡雷所做的,就是這個行業的祛魅:間諜跟一般上班族沒什麼不同,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資料分析等文職工作,會與同事閒話家常、會為了升職勾心鬥角、也會擔心退休金等瑣事。像是本書的主角喬治史邁利,在英美世界是與龐德齊名的情報員角色,然而他卻是其貌不揚的中年大叔,興趣是在閒靜偏僻的閣樓暗房中研究冷僻的德語文學。他有貴族學校出身的上流習氣,辦案時要泡一壺大吉嶺紅茶、吃塗有德文郡奶油的司康,一邊交叉比對枯燥的檔案,在看似無意的閒談中尋找破口。平凡到令人昏昏欲睡的任務形式,與三不五時要出生入死的龐德簡直有天壤之別。然而這種看似貌不驚人、出手時卻犀利果斷的風格,也許正好打中冷戰時夾在美蘇之間而飽受焦慮、卻渴望沐浴在帝國餘暉中的臣民,因而深受英國讀者的喜愛。
另一方面,《鍋匠》與其說是間諜或懸疑小說,不如說更像職場小說,把爾虞我詐的辦公室政治描繪得絲絲入扣。猶如橫山秀夫的警察小說並不聚焦在案件的推理或破解,且謎團往往事關警界內部的秘密;《鍋匠》除了欣賞史邁利如何抽絲剝繭外,還有一個比較「後設」的看點:其實在最終破案之前,角色們早就知道「地鼠」是誰,但基於情報量的多寡不一而各懷鬼胎,因而開展出不同的行為與結果。從每個人的潛台詞中推敲出「圓場」的宮鬥大戲,正是二刷時的樂趣,而這可能也是勒卡雷文學歷久不衰而值得反覆閱讀的原因。
如果嫌看書太花時間但仍想一窺堂奧的朋友,不妨看看2011年由本書改編的電影《諜影行動》。雖然主演的蓋瑞歐德曼、班奈狄克康柏拜區、柯林佛斯、湯姆哈迪等人的顏值過高,完全不符合書中猥瑣中年大叔的形象,但電影版將時間線大致拉成順向、刪去了書中的旁枝末節、切入的節奏更加明快,使鋪排比較清晰易懂。我也是在看了電影之後,才比較清楚各路人馬的圈套與角色之間的關係。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原本在台已絕版多年,然而勒卡雷於去年12月溘然長逝,可能為了記念他對間諜小說的貢獻,台灣木馬文化於今年2月9日重新出版本書繁體中文版,讓新讀者們也能一睹大師的遺產。

推薦人:宋杰

宋杰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16屆徵文獎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