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球俱樂部事件

本文轉載自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本文略提及《野球俱樂部事件》一書詭計,請自行斟酌閱

我從八歲開始看推理小說,從十歲開始看棒球,這本傑作《野球俱樂部事件》卻拖了一段時日才看完,可說是相見恨晚。當然《野球俱樂部事件》真正的重點並不這兩者的合璧,但本書對於棒球之於時代、之於台日人民情感的意義及詮釋可說是相當到位,對日本職業棒球的起源也有深刻的理解。

故事場景在1937年的日治台灣,內地人(狹義上的日本本島人)、台人共組的棒球同好討論會「野球俱樂部」,一同談論喜愛的棒球。然而其中兩名成員,卻分別死在台北、高雄的列車上,台北南署巡查部長李山海授命調查,除了揪出兇手,也發現俱樂部成員拼命隱瞞的秘密。

本作是2018年島田獎首獎,從評審之一的玉田誠老師的講評可知,本作站在島田獎「使用新時代科技」的基礎,將年代提前近百年,舊新時代的銜接來完成詭計。

從結論來看,核心詭計的設計確實巧妙──利用「兩頭都能開動」的火車,混淆死者死前的動向,進而製造出不在場證明。以讀者視角來看,不只好理解,由於執行面單純,說服力也強;以書中偵探視角出發,則是難易度適中的詭計,一旦靈光一閃,便可以在有限的人力和時間內破案,故事不會拖得太長,整體呈現也是清晰明白。

以西村京太郎為首的旅情推理,是結合鐵路、旅行的日式推理小說,本作毫無疑問繼承了旅情推理的精隨。兩名死者陳屍列車內,李山海作為偵探,一面搭車奔波,一面偵破以列車特性設計的案件。

談到旅情推理,鐵道便是那十足重要的元素,不只是詭計中樞,偶爾也是辦案時的重要場景。撰寫本書序的張國立老師表示,台灣的日治時期鐵路線單純,很難想像是否可以設計出詭計。攤開地圖,可以發現當時的分支和交匯處都不多,其中明顯的分支,當屬中部的山、海線以及本作舞台,北部淡水、新店線。

在單純的結構設計出合理詭計,無疑是作者功力的展現,不過本作最不可忽視的一點,則是飽滿精彩的故事線。故事的敘事時代不限定在1937年,也在1915年切換,補充故事角色的背景,也深刻描寫了內地人和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土地認同等,以及台人遭受的歧視問題。

實力主義的賽場上,並不會計較出身和認同,棒球因此成為寄託情感的媒介,對書中角色也是如此。野球俱樂部的成員們,縱使有人留有對台人的歧視,依舊因棒球聚集,也無法否定球場上綻放的才華。棒球似有若無的串起登場角色的人生,提醒讀者這並非單純的一項運動,而是一種文化和精神象徵。

扎實的寫作技巧之外,對歷史資料的考據是本書一大亮點,除了種種職棒軼聞以外,鐵路線的簡介、著名歷史事件的插入再再顯示本書驚人的「知識含金量」。

本書最後關頭,就算缺乏決定性的證據,兇手依然認罪,原因在他隱瞞的身分被揭穿、安插的共犯也承認聽令行事。兇手自行安排共犯,意圖混淆警方辦案卻反成軟肋,對比前述的鐵路詭計略顯粗糙;而李山海最後使出情感牌、並查出他的犯案動機,讓他不得不認罪,則是配合鋪陳已久、在主線中穿插的支線故事增加說服力。乍看之下,雖非現代科學的常見辦案模式,卻更完備李山海和兇手的人物性格──這對打出情感牌的人與接招的人。

這是本人情味濃厚的小說,作者能以簡單的筆法豐富各個角色,展現各式各樣的想法、價值觀和行動,同時,對白和角色白描也完美符合年代感。

最後,我認為此書在推理的配比恰到好處,既能穩定推進劇情,也不會過於生硬令人煩躁,過多且份量不均的出場角色,可能會稍微干擾閱讀,兇手整體的犯案計畫、行事作風與人設的不一致性也許不能說服所有讀者,但瑕不掩瑜,《野球俱樂部事件》絕對是值得一看的精彩作品。

推薦人:River

Guest

前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