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內容涉及作品劇情關鍵,請斟酌是否閱讀)第十二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

本屆決選評審共五位,分別為(依筆劃順序排列):
杜鵑窩人(以下簡稱杜)
黃羅(以下簡稱羅)
寵物先生(以下簡稱寵)
李柏青(以下簡稱李)
陳浩基(不克參與,以書面意見代替。以下簡稱浩)

記錄:天地無限

討論對象:決選入圍作品(共五篇,數字為來稿順序編號)
010 意外計畫
033 山婆假燒金
034 ETC殺人事件
040 推理遊戲
043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

以下為各篇之決選會議紀錄。


(評審先針對入圍的各篇小說陳述意見,最後再以投票表決方式來選出首獎作品)

〈意外計畫〉

寵:這是篇滿穩定的作品,完成度高,敘事也簡潔流暢。故事結構從主述者「曾文哲」開始,跳到「李武志」(偵探),再跳回「曾文哲」,我覺得在安排上是有其用意的,一開始的段落,確立「我」(曾文哲)對李武慶的猜疑,可以轉移讀者對「我」涉案的注意力。主要犯案動機是建立在男女情事上,有點落入俗套,不過我倒覺得頗能凸顯全篇主題「真相是殘酷的」,這一點在結尾處理得不錯。

小說裡李武志很後悔把木馬程式借給哥哥,導致他發現女友的援交記錄進而造成悲劇,他沒辦法判斷「什麼都知道」與「什麼都不知道」何者較幸福。「瞭解真相時,是否也正在為某人帶來不幸?」這也反映在李武志對於曾文哲的處置態度上,最後他對曾文哲說:「有時候不去揭開真相,只是想保留它的善果。」偵探一前一後對哥哥與曾文哲的處理方式,有前後呼應的味道。

另外,這個故事裡的「不確定性」成分很高,像是有很多關於真相的推論不確定,自殺、謀殺也不確定(曾、徐二人只知道舊延長線會冒白煙,不知道木馬系統的存在),連預謀的計畫都存在許多不確定因子,即使到最後李武志也沒辦法拿出證據讓曾文哲認罪,只能用其未婚妻的不雅照作為報復手段。當然啦,也許真實情況是這些不雅照其實是合成來的,不過我覺得這點很有意思,一來是這樣的結局呼應了我認為的主題「真相是殘酷的」,再來是當偵探無法制裁犯罪者時該怎麼辦?這便是留給讀者想像空間。

不過我對這篇有個疑問,裡頭的殺人、自殺都充滿不確定性,李武慶、曾文哲的殺人計畫多抱持著「姑且一試,反正失敗也不會怎樣」的心態,而被害者徐子曼也是同樣心態來參與這個「加工自殺」而服下安眠藥,但安眠藥對她有副作用,失敗就得承受痛苦,相對來說她付出的代價是最高的。如果這種「自殺」得靠許多巧合才能成功的話,要執行計畫恐怕得考慮多一些。

杜:現代的安眠藥副作用,最多就是過敏性休克,如果沒有到那個地步是不會死亡,如小說中寫的頂多讓她隔天頭痛、想吐,我覺得這部份還好。其實這篇的謀殺手法跟去年入圍作品〈三分之一的殺人〉很像,想殺人的、被殺的,全都寄託在「不一定」的成份上,得寄望別人碰巧作了什麼事情,而這些不確定因素要全數一起實現,整起案件才會成功。也因為案件成立是巧合、意外的,所以這篇我給的評價是較低的。還有,裡頭說到開飲機的橋段也不太符合現實,我診所裡就有在用,除非把裡頭的水全弄光讓它空燒,不然開飲機很難走火的。

羅:我對這篇沒有像兩位一樣,在「不確定性」這件事上傷腦筋。我看到最後發現,這篇小說講的一個主題就是「因果論」嘛!一個花花公子玩弄學姊,讓暗戀學姊的同學很火大。若干年後,換這同學來玩弄花花公子當時的女朋友,最後花花公子的弟弟跑來跟這同學說,其實你的未婚妻在國外也跟別的男人亂搞。大家害來害去,到後來沒有一個人是贏家。這是作者的價值觀,雖說推理小說應有正義伸張,作壞事情一定要付出代價,但這樣的收尾讓我心情很不好,沒有一個角色讓我喜歡或同情。我可以接受悲劇或黑暗結尾,但希望從中可以看見一些曙光、人性的美好。

寵:說黑暗也還不夠黑暗。也許作者可以在徐子曼弟弟的後續遭遇上多些著墨,可以增添人性的光明面。

杜:通篇都在描述人性的惡劣與黑暗面。我認為它的意外性是夠,從頭到尾都是「意外」,就跟小說篇名一樣,全部都靠「意外」才導致最終結果。作者的寫作技巧是不錯的,段落分明清楚。順帶一提,今年入圍的作者,推理小說應該都看過不少,寫作技巧都有一定水準,沒有生澀感。

李:我不喜歡它第一人稱、第三人稱跳著寫的感覺,雖然敘述很清楚詳細,但閱讀時又很容易混淆,在以「我」的觀點寫失火事件時「刻意」語焉不詳,這方面一看就知道有問題,意外性不高,個人覺得使電腦CPU超載來縱火的可行性也很低。命案現場的布置有些難以想像,如果能加個室內平面圖來輔助說明,效果會更好。

浩:這篇明明是頗為平淡的一個故事,節奏卻不錯,沒有冷場,值得嘉獎。公平性其實很足夠,破案關鍵其實都有寫出來(例如現場的窗子),但揭盅的一刻缺乏強調意外性的趣味。我覺得,本作算是本格推理(有謎團、有公平的伏筆、有偵探角色、有詳盡的調查描寫),但沒有「本格味」。而本作最大的缺陷,是意外性不足。我想強調,是「主觀的意外性高不高」而不是「客觀的意外性高不高」(嗯,我好像在打字謎)。客觀而言,案件的真相其實很特別,因為在這個佈局下,結論只會有「李武慶謀殺徐子曼」、「曾文哲殺害徐子曼」和「徐子曼自殺」三個可能,但作者把三個可能性融合了,製造出「李武慶有謀殺徐子曼的行動、徐子曼將計就計自殺、曾文哲再將『徐子曼的計中計』就計殺人(好拗口)」。然而,縱使這設計明明具意外性,讀者卻未必感受到,大概是因為故事無形間只導出上述的三個可能性。把三個可能組合成一個意想不到的可能,似乎不及把三個可能祭出來後,再告訴讀者他們忽略的第四個可能才是真相來得驚人。另外,如果有現場平面圖的話,我想我會打高一點分數。畢竟那是弟弟偵探發現破綻的最大線索,以此扭轉案件表象,單純以文字描寫,我只有種「啊,是這樣啊」的感覺,而不是「我居然錯過了這麼明顯的線索作者你好樣的(稱讚意味)」,比較可惜呢!

〈山婆假燒金〉

寵:我還頗喜歡這篇作品。以日治時期的台南為背景,標題結合知名的民間故事「呂祖廟燒金」,不過原故事與本作真相不同,算是誤導作用。作品裡也提到著名的武裝抗日「噍吧哖事件」(玉井庄事件),頗具歷史格局值得一看。從一些名詞如人力車、荷葉包、浮屠塔,以及角色衣著,所用的度量衡單位等也都很考究。日治時代的背景對現代人來說是陌生的,但作者白描的功力很好,我讀來歷歷在目,文筆也不會有堆砌詞藻而不入味的感覺。

不過相對於故事背景與文筆的高水準,它的推理線就顯得薄弱。作品中有兩個事件:一是呂祖廟大殿突然出現被割下的陽具,再來是市場豬肉販劉信昌失蹤,從這兩個事件很容易推論劉信昌是陽具的主人,且已遇害,這沒有問題。但憑著「只有死者的老婆一直在清洗荷葉包」、「市場內有兩週沒人賣豬肉」這兩點,導出「全町都是共犯且分食人肉」的結論,這就有些跳躍了,臆測成分較大。如果想加強合理性的話,我覺得可以再安排個橋段,比方某位町民給主角秀仁吃豬肉(作中有提到肉是神明生日才吃的),加深「肉」在推理線的比重,也可以提供實質證據。
「良慧與瑪蘭私通」的推論,我剛說是誤導,要呼應篇名「假燒金」。不過以犯案動機來看,會顯得多餘且有反效果,町民演這齣戲是為了保護瑪蘭,但向警方提供這項證詞,反而讓兩人被懷疑,害到瑪蘭。且這項誤導在故事中存在感不高,從川島警官的口中說出來沒多久,偵探清藏就達成結論,去找良慧法師質問了。這部分可以再調整一下。

雖然談到這些問題,但因為文筆和時代描寫本身就高水準,我對這篇評價仍很高。另外我想提一點:本篇感覺像是系列作,市井小販(助手)跟日本高僧(偵探)怎麼相識、怎麼建立交情,這些在本作著墨不多,顯得好像很理所當然。即使是系列作,也應該交代一下。

杜:問題是,如果作者已經考據到這麼深的程度了,怎麼沒把當時的民風也考慮進去呢?那年代殺豬、買豬肉沒這麼容易。我認為作者在劇情上設計得不錯,但斧鑿的痕跡也很多。

羅: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類似《推理遊戲》、這種只有兩個人對話的安樂椅神探風格,比較像動動腦謎題而非完整故事。這個作品雖然也是採偵探、助手搭配辦案,但是篇完整故事,背景很清楚,洋溢著時代小說與日本風格,令人眼睛一亮。文中也可以看到那年代國台日語夾雜的情境,能讓人進入台灣在昭和時期的那種氛圍。以我這種現代人眼光來看,有些地方描述得不太自然,但起碼讓我看到不一樣的文字,大致上也能感受到1930年的古早風貌。但是當它進入推理部分的時候,卻讓我覺得「真相就這樣冒出來」的突兀感,思考上的確是太過跳躍。動機方面文中也只有簡單帶過,死者似乎還沒達到讓全村都痛恨的地步,而且當時的漢人能這麼無私地去幫助一位原住民,「全村共犯」的合理性還有待加強。我另一個疑問是,作者是要寫類似福爾摩斯跟華生的角色,但卻對這兩人的背景沒多做交代,如剛才寵物先生說的,這篇也許是系列作之一,但怎麼發展出這樣偵探與助手的關係,還是應該要提一下。

杜:漢人幫助原住民這設定,我認為在那年代不太可能發生。這篇作品在劇情、詭計與殺人動機的合理性上都不高,整體表現甚至比電影《大稻埕》還差些。全村都幫忙「吃人」,這是件多大的事,當時又不是出於「易子而食」這種極端需求,還得懷著一輩子的歉疚,說不太過去。

李:這位作者之前應該有投稿過,因為同樣的背景跟偵探組合,記得前年曾經看過一次,的確是系列作品。設定的日治時期背景很有趣,但我覺得沒有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感覺。文中寫出那麼多族群,有台灣人、原住民、日本人等,但讀起來卻沒什麼差異性,對話也缺乏特色,歷史有考據但沒有「進入」、顯得有些浮面。文字採半文言、半白話的方式寫就,我也覺得拿捏得不是很好,對話方面也不夠通順。像是這句「你這麼捧我,實在很感謝;但事實就是我的確沒有看見,不管是被矇騙遮掩,還是根本時間點不對,我很確信我沒看見那包紅布巾出現的瞬間。」感覺就顯生硬,像是從外文翻譯過來似地。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出於日本文法而故意這麼設計的,讀起來就是頗為拗口。此外,角色的個性不夠鮮明,這方面也還有進步空間。

浩:我沒弄錯的話,本作該是曾參賽作品〈相約洗手巾〉的續作。作者以日治時期為背景,塑造了「偵探」住持清藏和「助手」小販秀仁這兩個饒富魅力的角色,讓他們調查具備古典情懷和趣味的案子,這種設定實在太迷人了。在描寫和背景設定上,本作實在傑出,案件和涉案人物亦具巧思,作者利用了時代背景作為構成案件的元素,同樣的詭計如果放在現代,便會變得毫無說服力。伏筆方面也充足,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地域性本格推理。另外,本作借用了民間故事「呂祖廟燒金」的典故,加以改編,提供了額外的趣味。單以特色而言,本作不輸任何作品。就像我讀過的〈相約洗手巾〉,作者描寫的那個時代很立體,細節到角色的談吐心態、生活習慣、民間風情都活靈活現,以「小說」而言相當一流。推理設計上我卻有點保留。「町內所有人都是犯人」是個很有趣的謎底,「把屍體分吃」的真相亦極之聰明,如果放在現代便難以自圓其說,但在物資短缺、民智未開的時代框架內,卻叫人難以反駁,更為故事帶來一份額外的驚異感。問題是,我無法理解廟公良慧拖清藏下水的理由。根據清藏的推理,這本來是一起完美犯罪,一來全町的人串通,二來日本警察也不會在意豬肉販消失的事實,但良慧卻為了「借清藏的力量向警察保證失蹤者是自願失蹤」,而冒上「主動告訴警察有失蹤者可能事敗」和「清藏調查後暴露真相」兩大風險。即使退到良慧最初的構想,想在法會中讓町民逼清藏就範,也有種「無事自擾」的矛盾味道。另外上面也提過,清藏居然放著陽具不管,先去找瑪蘭,斧鑿之痕太明顯,有種「作者為了推展故事所以便宜行事」的感覺,瑪蘭又不是有殺身之禍,反倒陽具主人生死未卜,這種急事緩辦我覺得怪怪的,更有「作者想將兩件事串起來但想不到理由」的味道。其實只要多舖陳一下便能降低突兀感,例如直接由町民(那些婦人)誘導秀仁找清藏幫忙,加油添醋的說瑪蘭想尋死或她老公經常將她打個半死不活,事件的轉接便能較順暢。不過由於是短篇,這點我可以開一眼閉一眼,我比較在意上面提及「町民想把清藏捲進來」的疑問。我一直覺得推理故事有點像數學歸納法,就算你完備地證明了任何n為真時n+1也必然為真,若一開始的n=1站不住腳,後面的證明再高明也是白搭。

〈ETC殺人事件〉

李:我覺得前面的設想很有趣,但結尾部分很需要再拉回來解釋得清楚些。阿達究竟是早一步察覺到主角的交換棄屍計畫,還是順水推舟來陷害對方?但這裡就產生一個疑問:阿達怎麼會知道主角的本意不是殺人而是殺狗、而且前一晚還特地跟狗主人吵架來製造動機?包括前一晚先一步將老婆殺死的布局,有太多巧合使得整個計畫敗露,但作者卻都沒完整交代這些細節。

寵:這篇我比較欣賞的是故事結構不錯。現在與過去交替敘述的方式,讓讀者一面好奇主角寇A與好友阿達的行動目的,一面逐步理解犯罪動機與手法的形成。在「引人入勝」這一點做得很好。且它有三重轉折點:提出一個看似完美的計畫、計畫的目的其實是要陷害好友自投羅網、計畫最終竟被好友反將一軍。

文章的敘事方式簡潔明快,讀起來很輕鬆。不過全由對話框構成,有點像是劇本的表現方式。雖不至於讓讀者分不清是誰在講話,建議還是可以在對話中加些描述,點出說話者身分,讓節奏稍微「緩」一點。

與社會現象結合這點,加深了本作的重量。文章把對ETC政策不滿放進去,對時事有所針砭,個人覺得這部份可以鼓勵,不要太憤世嫉俗就好。更可貴的是還能與詭計結合,不僅ETC與主角提出的詭計有關,也是其意圖使詭計失敗的關鍵,相當令人激賞。不時提到近幾年流行的智慧型手機這點,也讓本作頗具現代感。

雖然這篇的註解用去不少篇幅,但字數應該還夠,最後的轉折處如果能再寫得更完整,補上一些細節,表現會更好。

像我有一點疑問:若只看兩輛車的ETC記錄,一輛車的行車路線是中壢→湖口→車亭→台中(棄狗屍),另一輛是台北→楊梅→溜出高速公路再回來→車亭→中壢(新屋棄人屍),後者是凶車。警方如何判斷凶車是誰開的?根據第十五章的敘述「你租來的車已經被拖到鑑識小組那邊,很明顯車內有受損的痕跡,研判是死者掙扎所造成。」這輛是寇A還回去的凶車,但並不是寇A一開始開的車,所以警方判斷車主是根據「歸還者」嗎?如果是,那寇A要阿達自投羅網的計畫也太過天真,即使阿達依照計畫行事,產生那二十分鐘的行車空白,也無法認定那輛凶車是他開的。如果是根據租車者來判斷開車者,那十五章的那句話就有些疑問。因為在租車這方面,作者並沒有寫得很詳細,是一起租還是分開?(看來像是分開)警方判定凶車車主是根據租車的人?還是歸還的人?這部分細節對案情釐清很重要,但作者卻沒說明清楚。

杜:我認為這篇的最大陷阱在「阿達不阿達」。作者用主角寇A的第一人稱來撰寫,也暗示了阿達可能知道更多內情,但這些含糊的地方就留給評審和讀者自己去腦補,比方說阿達先被警方偵訊,他究竟吐露出哪些東西,造成之後的轉折?此外,ETC政策考據深入得像論文,批判力道也不小,但ETC記錄反而成為警方破案的重要關鍵。

浩:帶有強烈黑色幽默風格的犯罪故事。作者很懂得如何把故事說得有趣,角色們插科打諢、風趣機智的語調十分討好,明明是個殺人棄屍、滿肚壞點子的罪犯自述故事,卻充滿喜劇色彩。因為角色少,所以作者能把篇幅集中在兩個主角身上,更凸顯出「以角色為中心」而不是「以事件為中心」的黑色喜劇特質。推理構想上,作者的設計也有獨到之處,而結局更配合了黑色的主線,令這部作品兼具了倒敘推理和懸疑小說的元素。作者使用了一道詭計、一道計中計,以及一個超出計畫的意外,構成故事中反覆計算但人算不如天算的懸念。

光從設計而言,我覺得本作的詭計很出色,但在完成的程度上,我認為尚有改進的空間。作者借角色之口,對殺人棄屍的每一步都解釋得很詳細,但可能我不是台灣人,對地理的理解有點差,所以在某幾個關鍵點(例如如何在高速公路殺人)有點不清楚。撇開這點不談,結局的部分我更有疑問,我能理解作者如此設計的理由,但我搞不懂角色的行為和心態,以至對於真相我仍然有好些不了解之處。或許這些我在意的細節,根本沒關係?(主角也有說出「是巧合還是故意,都不重要了」之類的話)作者想交代的,是那些細節以外的黑色趣味吧。

故事生動有趣,先不管推理的部分如何,小說的設計上很好玩。本作的推理趣味,在於主角設計借刀殺人,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終害己。作者將「交換殺人」、「交換棄屍」、「計中計」、「時刻表詭計」揉在一起,我覺得滿新鮮的。然而,因為我沒在台灣生活過,更沒有駕照,對公路系統之類實在如丈八金剛摸不著頭緒。我從最初主角提議阿達利用二十分鐘的空隙來殺人的部分便不大理解了。主角借捷運進站出站當例子,說明在進站和出站之間可以繞路從事其他活動,但如果阿達要在楊梅接妻子,在車上殺人,他不就要離開高速公路,在一般道路中讓妻子上車,留下「出站」的紀錄嗎?雖然說這其實是主角的詭計,事實上公路的設計不是如此,但我就是連這一層也看不明白。

最後發現死者其實是在棄屍前一天死亡、阿達聲稱他殺了狗,也令我頗為不解。所以阿達是巧合知道主角便是姦夫,故意提早殺人,在棄屍當天在主角面前演戲,來個計中計中計?但他如何知道主角是要殺狗?反過來說,如果阿達是從警方口中知悉主角是姦夫,才將殺人罪推到主角身上,那麼他為什麼在棄屍當天早上沒對主角這個主謀說明自己早了一天殺人?(因為他腦筋阿達?)

羅:從浩基的意見來看,我覺得他是宅心仁厚啦,都盡量幫作者找優點。在五篇作品裡,這是我覺得最乾的一篇,最後面通通交代不清楚,讓我看不懂整個計畫是怎麼一回事了,到底是誰租、誰還的車,到底阿達是腦袋清楚還是不清楚等等。故事的架構很簡單,作者可能也不希望過於平舖直敘,於是又在主線之外加了一個「三個月前」的劇情副線,用奇偶數章來個時空跳躍式的交替敘述,可能是補強動機或提高讀者好奇心,但這種寫法卻增加閱讀時的混亂感,並沒有加分效果。尤其後面是有意陷害抑或歪打正著的,也交代得不清楚。對我而言,這篇作品的整體表現都相當混亂。

杜:我最大的疑問是,阿達究竟「阿不阿達」?這篇說混亂確實混亂,但故事講得也算清楚。這篇讓我有種感覺,也許主角寇A只是自作聰明,反而落入阿達的陷阱,比方阿達是故意開車超過休息站而不停,以及後來「計中計」的安排,如果是「阿達不阿達」這樣的安排,這篇就好玩多了,可以殺了老婆還嫁禍給姦夫。但因為全文使用寇A第一人稱來寫,沒有從阿達的角度來著墨,讀者只看到暴躁的阿達反覆地說要去殺掉自己的老婆等等。假如文中可以多寫一段話,由警察去告知寇A:「阿達其實找過徵信社去調查老婆行蹤,早就知道你是她的外遇對象」,那麼這篇的設計就很完美了。其實這篇最後的轉折是有成立的,在閱讀時如果能從「有人自作聰明,但實際上是被牽著鼻子走」的角度來看,我倒認為這篇沒有像浩基講的這麼差。

李:我還是會比較糾結在「殺狗問題」上。阿達怎麼可能知道寇A是想用殺狗的方式來製造一具屍體,然後前一晚跑去跟狗主人吵架,讓自己的殺狗動機合理化?另外阿達同一個晚上找狗主人吵架、報警調解,然後又趕回楊梅去殺掉自己的老婆,實在也太忙些啦!

杜:好吧,這篇先討論到這裡,留待後面投票再說吧!

〈推理遊戲〉

李:我覺得這篇對於那位女性敘事者寫得不夠好,有些反應不自然。譬如有一段是說「但我看最可憐的還是他的秘書。同樣是打雜的,我最看不慣這種要員工犧牲下班時間處理公務的老闆……」,女子神情「義憤填膺」,後面還有女子「餘怒未消」之類的敘述。當然這樣的寫法或許是要暗示「女子」跟「犯罪者」是同一人,但斧鑿痕跡太明顯了些。就推理層面而言,沒說清楚是什麼毒藥,像〈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裡的「魚血藍」這種設定我可以接受,因為本來就是走科幻路線,但既然本作是現實的背景,那應該就要有現實的設定,而且偵探對於各項細節都問得很詳盡,但卻獨漏毒藥的名字,反應不太合理。詭計方面來看,以「敘述性犯罪」來說還可以,畢竟不是真實情節而是出於想像中的犯罪,但我認為若是實際住同一層樓要遂行這種謀殺,想要事後不被追查的話其實不可能。本作如果可以把前因後果架構得更完整,比方將女子為何要殺人的動機、以及隻身前往南美洲旅遊這兩部分聯繫起來,表現應該會更好。

寵:我覺得本篇是設計得相當精巧的「安樂椅神探」作品,穩定度比〈意外計畫〉還要高。我同意柏青的看法,如果把女子敘述的計畫直接寫成故事的話,很難成為謎團,因為光是秘書跟死者住在同一棟公寓的安排,應該要先在前面的篇幅揭露,現實中警方不消多久肯定就能查得一清二楚。一旦讀者知道這件事,其實也馬上就能推測出真兇身分了。但該說作者聰明或狡猾呢?他用「推理遊戲」這種方式來隱藏某些應該早點寫出來的線索。這作法雖然取巧但我還可以接受,也就是原本欠缺公平性的推理線,找到了一種合適的方式來包裝。

結尾處理的氣氛還不錯,使用網路鄉民愛用的「強者我同學」(其實就是講自己)手法,用暗示的方式來保留女子的神祕性,留給讀者想像空間,也呼應小說一開始的背景猜測橋段(「你在公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呼應到「執行長秘書也是如此」)。不過這種「女子是否真的殺了(或打算殺)老闆」的不確定氛圍,因為前述的「謎團於現實中無法成立」多少削弱幾分。

這篇我讀起來覺得平穩舒服,看不出很明顯的缺陷,不像前三篇我都可以挑出一些問題出來。唯一的缺點是創意度比較低,缺少能讓人眼睛一亮的前瞻設計。

羅:大家也都說出我的心聲了。讀完五篇後,我覺得很有可能是這篇拿第一名,屬於很標準的本格作品、用對話來推演,以及很典型的安樂椅神探寫法,平穩地把謎題解出來。以我讀了這麼多年推理小說的眼光來看,如果今天徵文獎的得獎標準是文字好、故事清楚,那這篇整體看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要把「創新」這一項列入評分標準,那這篇在這個項目的表現幾乎就是零分了。其實我看小說最害怕看到這種兩人對話的類型,就這麼一路把故事給「講」完了。我覺得這不能算故事、小說,頂多只能算是出道謎題留給兩個人來答辯,看其中一人最後能否推出真相而已。我不喜歡這樣的設計,找不到可以投射感情的角色。我很在意「創意」這部份的表現,像是上一屆我把票投給〈倒帶謀殺以及連還殺人魔的困擾〉這篇,因為我覺得「創意」這項目可以讓它加很多分。反觀〈推理遊戲〉的表現,就是很平穩地把一個謎題給解完了,並沒有給人什麼印象深刻的亮點。

浩:相當慎密純粹的推理短篇。本作是獨幕劇,只由搖椅偵探主角跟連姓名都沒有透露的女子,以對答的方式交待謎面、調查和解謎。縱使場景沒有轉換,角色寥寥可數,但本作的節奏精準,沒有任何累贅的情節,每一句話都切入事件,令人能一氣呵成地讀畢全篇。我對本作尤其欣賞,在於它的「純粹」。邏輯構圖上簡潔清晰,伏線與解謎部分完備,故事內容沒有不必要的枝葉,整個故事就只有主角一人有交待名字(我沒弄錯的話,這是因為本作是系列作之一,跟曾參賽的作品〈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的角色相同)。而且,它具備一篇優秀短篇推理的特質──以最小篇幅切入案件,減省不必要的描寫,最後完整解謎後,留下一個讀者可以想像的空間。這是我繼林斯諺〈羽球場的亡靈〉後,讀到的最優秀華文搖椅偵探短篇。作者很聰明地埋下兩重謎團。表謎團是女子口中的密室殺人,裡謎團是女子自己的身分。在表謎團揭盅時,偵探利用之前用來解表謎團的「過程」,當成解裡謎團的「線索」,一口氣道破埋伏在表象之下的另一真相,這種設計極具巧思。作者也充分地運用「語言」的盲點,製造出完備的真相。有部分推論正如主角自嘲,比較像「詭辯」(例如煮早餐後會導致滿身油汗而應該去洗澡),但重點是由於伏筆數量很多,縱使有部分不是「唯一合理解」,在眾多指向相同結論的證據之下,增加了解釋的合理性。由於角色少,所以讀者有可能很早猜到秘書是凶手,也進一步猜到女子的身分,這削弱了故事的意外性。然而,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取捨,因為就是刪減了紅鯡魚的數目,強調Howdunit,才讓本作展現出那份「純粹」的邏輯推理趣味。

杜:這篇的推理完整性是很夠的,但詭計太簡單,文中所謂的「密室」並不能稱之為密室,就如各位說的,如果知道重要的命案關係人住在裡面,那這詭計就被一眼看穿了。所謂「最堅強的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嘛!書中的描述都露餡了:「……在案發當時,維特所在的十五樓是一間完全的密室。」,那其他住在同層的人該怎麼排除呢?所以有些關鍵地方作者跳過去了,因為很難解釋,執行長跟秘書打得火熱,都住到同一棟樓照顧起居了,但現在卻說憎恨對方恨到動了殺機?總不能說因為老是被使喚打雜而導致的吧?本篇的問題就在於「遊戲」這兩個字,因為只是個謎題,所以動機就可有可無了。我給這篇的評價還不錯,但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曾看過類似同樣設計的小說,所以我不太喜歡,我給它的分數不會比〈ETC殺人事件〉還高。

李:我補充一點,也呼應兩位評審的說法,因為是以「推理遊戲」為主軸,所以沒有動人的故事性,也沒有著重在「犯案動機」上,對敘事女子這角色的描述顯得很乾、很單薄。對我而言,這篇作品很穩定,但不吸引人。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

李:這篇還滿有意思的,但我看不太懂結尾。我想結尾應該是揭露了兩件事,一是敘述者為女同志、二是她已經遇過並吻了那個藍嘴唇藥頭吧!我本來期待結尾可以更有趣一點。我也搞不懂為何藍嘴唇要殺害那個女的?而選擇把槍留給藍嘴唇藥頭也不知為什麼,解釋得有點玄。雖然全篇的推理成分很簡單,但整體氛圍很吸引人,像是「濟公製藥」這類細節安排藏有深意,科幻背景也設計得滿深、滿巧妙的,是我列入首選的作品。

寵:具有特殊世界觀的科幻推理,有著作者獨特的生死哲學與幽默感,提到「量子碰撞」的時候讓人莞爾。這樣特殊的背景下可以延伸的議題很多,像是存在主義、等待重生前不帶有恐懼的死亡、末日來臨前謀殺與死亡的意義等等,其實我還滿期待文中可以有深度探討,不過作者有這樣的表現跡象,卻沒有完整呈現出來。裡頭引用了如《駭客任務》、《銀河便車指南》之類的典故,跟故事氣氛搭配得很好。

這篇作品的創意性很高,推理分有主副兩線,另外還藏有一個「主述者是女性」的敘述性詭計。這敘述性詭計對我來說比較沒感覺,因為這一點對故事走向並沒有造成很大影響,我反而比較欣賞推理副線「發覺死者有身孕」、「未出生的嬰孩得不到救贖」的安排,這很生動地反映出故事的生死觀。不過推理主線「凶手身分」相較起來就顯得單薄,很關鍵的「魚血藍副作用」是揭發凶手後才講出來的,前面完全沒提及,有點欠缺公平性。

另外,凶手殺人的動機是什麼?量子碰撞中的誤殺?快樂殺人?或是根本沒理由?或許這篇的殺人動機不是很重要,但如果能好好搭配這特殊的末日背景,應該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才是。

浩:天啊,我好像在看查理考夫曼或Edgar Wright的電影。好神奇的作品!相當另類的科幻推理作品。題材很過癮,作者作出大量假設,描寫出一個未來宇宙背景,角色的思想和態度都跟我們現代人有微妙落差,而在這種設定下,去推演一場凶殺案,大前提卻是「不管案子破不破明天全部人也要死」。基於背景設定的異質,讀者一邊讀可能一邊想「這情節怎麼怪怪的」,但又同時覺得「怪怪的也有可能」,形成一種相當奇異的趣味。作者利用這些差異,強調了我們平時當成「理所當然」的事物只是一種錯覺,更利用它們製造笑點和推理趣味。由於設定跟讀者所知的相差太大,推理結構難免有點受損,因為讀者的一般常識不一定適用,很容易掉進無理可推的困局。而背景的異常更造成大量推理線的空白,像是殺人不再要有理由、調查可以跳躍等等。面對本作,我陷入一個兩難──到底本作是科幻推理,還是具推理元素的科幻小說呢?故事中祭出了命案,有偵探的角色,亦將嫌犯數目縮減至五人,單看這點,是很傳統的本格推理。問題是如我上述的疑問,一些細節其實是作者說了算的,在界線不明的情況下,推理的邏輯性便從「主菜」變成「配菜」。然而,撇開這案件不談,本作其實埋下了另一個詭計,而那道詭計反而有著那類型的正規血統。所以在一輪思辨後,我可以接受本作是「科幻推理」。本作的混搭類型感覺得強烈,黑色諷刺、人文反思,作者以科幻、戲謔、愛情配合推理,涉獵了很多很多命題,諸如宗教、感情、現代人的末日觀、歷史、正義、生死。我甚至覺得,作者想說的東西太多,多到要滿出來了。如果單以小說而論,本作大概是本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只是在「推理文學獎」這名堂之下,我不得不仔細考量它的名次了。

羅:我覺得這是一篇很有份量的小說,裡頭的內容並不是硬塞進去的,可以充分傳達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謎團與詭計的成分很少,在推理方面的分數就非常低。其實我挺猶豫的,這篇對我來說其實有亮點,我想也許就投它一票了。如果今天舉辦的是科幻小說獎,無庸置疑它應該就是第一名,但要把推理首獎頒給它,似乎又不是這麼名正言順。

杜:我的感想是跟黃羅一樣,整個故事看了兩遍,總算搞懂它講什麼。哲學意味比較濃厚,作者的世界觀、末日觀與人生見解都躍然紙上。故事說得好,意涵也深,非常有水準。不過在推理成分方面,黃羅說得還算客氣了,我認為是沒有。這一篇不應該來投推理小說獎的。
李:我倒覺得它裡頭埋的梗與謎團設計倒是不少,比方中子女的死亡、錢包裡的錢被扒走、中子女的懷孕、敘事者的性別等等,推理成分算是滿豐富的!結尾「吻了藥頭」那裡也是神來一筆,收得滿有趣的。

浩:我覺得本作有多少反推理/奇書的味道。傳統偵探小說之所以吸引讀者,在於正常人對「凶殺」的反感,而對謀殺感到反感的原因,出於人類恐懼死亡的天性,對生命被強行奪去感到「正義之怒」。而本作一開始便設定了完全相反的科幻背景,人類可以複製,死亡後可以用另一種形式復活,面臨死亡並不痛苦。更弔詭的是,故事的主角們也可能只是克隆,本尊可能在某個殖民星上遇上另一個次元黑洞被消滅了。當「生存」和「死亡」的定義跟我們認知不同時,謀殺到底是否違反正義?已經做好「備份」的人,到底有沒有「人權」?沒有備份的腹中孩子被殺,我們該感到憤怒、悲傷還是無奈?與其說這是推理小說,不如說作者借推理小說的形式,來讓讀者反思種種人生命題,我幾乎覺得這是披著推理外皮的存在主義小說了。不過因為是推理文學獎,我們還是要聚焦於推理結構上。單以女同學A的命案而言,邏輯性其實有點弱的。因為故事的時代太超脫,不單是未來,更是一個面臨末日的未來,凶手可以沒有殺人動機,殺人手法可以天馬行空,甚至可以用藥物改變基因,有這些犯規的設定,幾乎可說是無理可推。以錢包的狀態來判斷犯人是第一人,放在今天的邏輯來說是合理的,但在故事的世界裡卻不一定,正如我們無法知道A是如何從他人的錢包裡取出鈔票,再放進自己的錢包裡。憑什麼說偷竊者一定會把所有鈔票偷走呢?在那個背景,說不定犯人看著A偷竊,認得她偷了哪張鈔票,故意只偷錢包裡本來屬於她的金錢呢?這是科幻推理的最大矛盾,作者沒有明說「所有」規則,讀者便難以被說服。幸好故事還有另一道詭計,一道漂亮的敘述性詭計。作者巧妙地隱藏了主角的女性身分,更製造出前段「女同學不漂亮」和「男子說出『這位漂亮的女大學生』」的提示。話說我讀畢故事後,立即產生疑問,到底作者有沒有使用更厲害的敘述性詭計,即是利用章節,交替以xxx和ooo兩位「女」同學作第一人稱描寫。我研究了好一陣子,覺得分析不來,作者似乎沒有用上這手法。如果我真的錯過了這一著的話,我願意多打幾分;不過反過來說,我仔細反覆閱讀都無法確定這手法存在,若然作者真有此意,請容我判斷成「作者的表達手法未夠好」而不是「我的理解力不足」,我猜其他讀者也未必能留意。

◎ 評審最終票選結果

各篇討論告一段落,評審以每人一票的投票方式來選出首獎作品。

〈意外計畫〉:無
〈山婆假燒金〉:寵物先生
〈ETC殺人事件〉:杜鵑窩人
〈推理遊戲〉:陳浩基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李柏青

評審各有所愛,加上黃羅棄權,他認為每篇作品各有缺陷,但屬意的〈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又不算是推理小說,因此投票表決無法取得共識,改用評分制來選出首獎。評審各自排列五篇作品順序,第一順位給予五分、第二順位給予四分,以下類推……分數最高者即為本屆首獎。

※ 李柏青:〈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推理遊戲〉、〈山婆假燒金〉、〈ETC殺人事件〉、〈意外計畫〉
※ 寵物先生:〈山婆假燒金〉、〈推理遊戲〉=〈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ETC殺人事件〉、〈意外計畫〉
※ 杜鵑窩人:〈ETC殺人事件〉、〈推理遊戲〉、〈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意外計畫〉、〈山婆假燒金〉
※ 黃羅:〈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山婆假燒金〉、〈意外計畫〉、〈推理遊戲〉、〈ETC殺人事件〉
※ 陳浩基:〈推理遊戲〉、〈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山婆假燒金〉、〈意外計畫〉、〈ETC殺人事件〉

◎ 評分結果

〈意外計畫〉:9分
〈山婆假燒金〉:16分
〈ETC殺人事件〉:11分
〈推理遊戲〉:19分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21分

評分結果,以得分最高的〈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作為本屆首獎作品。